二战时期,日军的“特高课”真的有很多女特务吗?
二战时期,日本大男子主义盛行,妇女地位十分低下,根本不可能会被接受加入军队的。更别说特高课了。即使是有女特务,也并不是有正式编制与军阶的人员。而只是***运用人员,即无编制的临时工。现在的很多***剧,很多日本女军人,纯粹是创作者不了解历史,凭空胡编乱造的。
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国的“特高课”有两套组织,一个是驻中国各领事馆警察署里的特高课,另一个则在宪兵队里。因为每个宪兵队都是由“庶务”、“警务”(军事警察)和“特高”三部分组成的。特高是针对反日人员的防谍机构,因此,他们每天都要对可疑人员进行监视、跟踪、抓捕和刑讯,作为侵略者的爪牙与鹰犬,他们的工作经常处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状态之中。而女特务即便是有,也只能做些眼线之类的密侦,或利用美色的诱惑来进行策反工作,至于那种衣着光鲜,油头粉面的女特务,竟然会成为故事的主角,这恐怕只能在博人眼球的***中才会出现吧?现实中的可能性并不会太大,而且在数量上女特务也绝不会太多。也许是地域不同的原因吧?比如在黑龙江省的一份材料上,到六十年代仍未归案的,前日本关东军宪兵队任用的敌特名单上,仅齐齐哈尔市就有五百多人,其中密侦339人,特务93人,宪补39人,翻译24人,联络员22人,嘱託5人,另外还有特搜、腿子等等。在这五百多人的名单当中,女性只有一个博淑芝,从名字上看也绝非是日本人,至于名单中的日本宪兵队军人,后面都标注了军衔或职务,比如浜端派三郎准尉、星实敏宪兵队长等等,而博淑芝后面标注的,则是外号“野鸡大王”这种疑似***的浑名,另外,在日本战犯,齐齐哈尔宪兵队少尉土屋芳雄的回忆录里,他所使用的那些中国人里,比如宪补候尉民、密探任长龄、翻译田维民等等都是男性,根本没有提到过女特务,可见这类高危的工作是不适合女性去做的。
以上是在逃敌特份子的名单,至于已经落网归案的女特务是否还有,或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看看这些名单也挺有意思的,里面除少数日本人,比如翻译川户毅,密侦井上登、天苍、高桥稔等等,还有疑似朝鲜人的,比如密侦崔孟铉、崔铉淑、金正德、朴洪泰等等,还有在宪补里面不知属于哪个国籍的李烂具、李烂晃等怪异的名字。
作为日伪统治***监控中国人的工具之一的密侦,是这个监控工具的神经末梢组织,当时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几乎到处都有他们的存在,许多店铺的老板,还有大车店、旅店老板甚至贩夫走卒、还有***等等,都被宪兵队发展成为了密侦,这些眼线们每月只能领取点高粱米、大豆、白面之类的粮食作为报酬,然后时刻监视着中国人的动向,一经发现便会立即上报,比如在日本人的档案中,由华北八路军派到中苏边境地区进行秘密活动的车站苦力张玉和,就是被东海镇小旅店掌柜,密探梁某告密后,遭到日本宪兵队逮捕的,张玉和就是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原型之一。
关于宪补这个行当,现在只有在京剧《红灯记》里才能看到,身穿风衣,头戴日军战斗帽的候宪补,到李玉和家送上宪兵队长鸠山的名片,他应该属于公开身份的特务吧?在这五百多人当中,翻译的数量只有24人,可见当时会日语的人并不太多,而对于翻译官们的来源,有些网民想当然的以为都是当时的留日学生,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那时留学生都属于精英阶层了,比如鲁迅等等。因此,当时的翻译来源,只能出在大连,因为自从1905年的日俄战争结束后,原来沙俄占领下的“达列涅”,转而被日本所霸占,并由此改称“大连”,然后便开始在大连地区开办工商业和学校,在20多年的殖民教育之下,当地的学生被迫学习了日语后,到1931年918事变时,翻译的来源也就自然的产生了,但大多数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日语的人员,一般是不会主动去做翻译的,比如著名的反派演员方化,《平原游击队》里日军松井队长的扮演者,他在大连商专毕业之后,凭借自己的日语水平所选择的工作,就是到日本人控制下的“满映”(长影的前身)去做学徒。长春解放以后,原来在长影做录音工作的方化,被金山导演所选中,从扮演日军武长开始,一直到《平原游击队》、《三进三城》等影片中扮演日本军官时,都是操着一口流利的日语而无需他人配音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啰哩啰嗦的有点跑题了。
就日本重男轻女的德行日本军方会看的起女性吗,除了***间谍会有女情报人员会被重用吗,连著名的川岛芳子都没有正式的日本军衔,就挂了个伪满洲军的军衔,其它的你自己考证吧。
你比较喜欢山东哪个地方的方言?
淄博媳妇,觉得张店话还可以,青岛胶州那片其实说话语气有点愣,不习惯的话会觉得很冲。张店泰安济南那片有点像,口音有点土土的撒娇的感觉,土土的哼哼嗯嗯尾音多,不紧不慢的,听了就知道。
你好笔者我是文化领域的创作者颠强时代,说起山东的方言,我比较喜欢江北水城――聊城的方言,说到这里有可能偏爱自己的家乡了,不过这确实是生我养我得地方,在这里度过了我最美好、最值得我今生回忆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不管身居在何方,聊城也是我永远的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聊城地理位置特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就从聊城经过,对于聊城来说也完全是一个半城半水的好地方,并且历史悠久,还有几处历史名胜古迹,古城中的光岳楼古色古香,给现代人一种了解历史,展现历史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并且聊城人杰地灵,也出现过许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对于聊城来说下面的几个县城也各有不同的方言,他们都代表着一方的文化特色和一方的地域风情。语言是最形象、最具有感染力的地方文化标志,我们出门在外只要一听说话的声音就知道你是哪里的人,可见语言文化是最直接展现家乡文化的宣传活页。对于我们家乡的方言,给大家说出来几句,对此了解我们家乡的地方方言。
用来形容比较活泼顽皮,在我们这里叫橡皮。
形容天快到下午了,在我们这里叫做“天”,和黄昏的意思差不多。
“肥皂”在我们这里叫做“姨子”
“昨天晚上”在我们这里叫做“夜儿晚上”。
“金蝉”在我们这里叫做“解了鬼”
“面叶”在我们这里叫做“楔子”
在我们的家乡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地方方言,它们普及到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我们这里的地方方言说话一般都是平音,就是说话不拉长音,说起话来比较干脆直接了断,不会参杂着别的杂音,对于其它地方的语言,我们家乡人说话应该也是让别人最容易听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