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少数民族的***佳作?
我们上了年纪的人,关于少数民族***佳作还停留在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当年《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电影记忆当中。
三个故事分别讲述了白族青年间阿鹏与副社长金花在大理三月街蝴蝶泉边通过对歌一见钟情,次年阿鹏按约走遍苍山洱海寻找金花,经过炼钢厂金花、拖拉机手金花、畜牧场金花、积肥模范金花一次一次误会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彝族美丽姑娘阿诗玛和勇敢青年阿黑不畏金钱权势,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还有广西壮族姑娘刘三姐聪慧机敏,用山歌反抗财主莫怀仁的故事。
三个故事极富民族色彩,轻松活泼,载歌载舞,充满各族风土人情式的诗情画意,山好水好,歌甜人美,似一幅幅优美靓丽的画面,引人入胜,三部影片真不愧为经典之作,久久让人难以忘怀。
【老伙计衷心感谢友友的邀请】
塔洛,阿拉姜色,卡罗瓦,这些都是,说实话少数民族电影还是要取材于当地民族地区,用本民族的演员(如果少数民族演员实在是找不够,那至少主角要是本民族的!),用本民族的语言,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要深入了解,不太清楚的地方要请教当地民族的人,这样才能拍出真正的民族电影!现在很多拍的所谓的民族电影,都是汉族演员演的,用的也是汉语,很多导演觉得似乎穿上少数民族的衣服,再取点少数民族地区有特色的景色这就是少数民族电影,实际上差远了!那只是披着少数民族电影外衣的汉族电影!汉族演员虽然穿了少数民族衣服,但演不出少数民族的神韵和特色,用汉语就更加体现不出少数民族的特色了,尤其是有的电影里演的古代的少数民族甚至可以熟练运用一些汉语的成语,汉语的古代谚语和诗词!再就是很多所谓的少数民族电影,用的完全是一个汉族导演心中想象的少数民族应该有的剧情,样子,性格和长相!更本没有实际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了解人家的实际生活!
《阿诗玛》
《阿诗玛》讲述了当地最美的少女阿诗玛与阿黑隔着山河笛歌相和进而相恋的故事。他们冲破当地豪强的重重阻碍,因为爱情,弓箭可以射穿山峦开路,洪水可以随人心意肆意奔淌,但是,美丽的阿诗玛,却化作了山峰,一句阿诗玛的呼喊,可以在山峰间萦绕,产生无数的回声,阿诗玛,阿诗玛....
《阿诗玛》是一部爱情剧。我们国家的电影好像很喜欢以美人配善良的普通人,美人放弃外部条件更为优渥的追求者,如七仙女与董永,王宝钏与董永,阿诗玛与阿黑。这些戏剧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爱情中恋人的品格心意高于经济条件。
共同的主题,几千年来依然活跃在大屏幕上,说明大家喜欢看,愿意看,这也是大家共同追求的。但是,当一个主题被特地拿出来反复歌颂时,说明,它可能并不是常态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品格心意高于经济条件的选择,并不多。所以,在追求他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投其所好,因地制宜。阿诗玛喜欢“青松直又高,宁折不弯腰,上山能打虎,弯弓能射雕,跳舞百花开,歌唱百鸟来”的男子,所以她喜欢的男子,要孔武有力,歌唱的好,舞跳的好,品格正直,而热布巴拉没有阿诗玛所需要的,自然追求不到阿诗玛。
王学博导演的电影《清水里的刀子》。
从16年10月在釜山电影节露面到现在,这部电影获奖无数,我也曾无数次从别人嘴里听到这部片子,导演处女作,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获奖作品,电影***贝拉·塔尔喜欢的作品,西海固故事,这都是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点。但总是错过,总算在它上映前夕(4月4号全国公映),借助路演看到了它,待看清单上,于是又少了一部电影。
导演王学博也到场了,在短短半个小时的映后交流时间里,讲述了和这部电影有关的一些经历和心得。我想,这些话,他应该已经在很多次的放映交流活动里,说过很多遍了,但对于现场的观众来说,仍然是新鲜的,对导演来说,这次的重复,也仍然是新鲜的,因为,这次的观众,和以往不大一样,我们所在的地方,离西海固很近,不论语言、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情感表达,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可以算是本地观众,导演收到的是全新的反馈,在别的观众那里会听到的评价:“很难理解”“闷”,在这里不会发生。
而我的经验是,一部作品,哪怕只有一个人看懂了作者所表达的,和TA共鸣共振,就不能说,作者的表达是失败的。就像我常常做的那个比喻,只要有另一个人和我一样看到了某个UFO,你就不能说我是精神失常眼冒金星。